疳瀉,又稱疳積、疳疾,是小兒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其主要症狀為大便稀薄、色黃、臭穢,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黃、消瘦、腹脹、腹痛等。
疳瀉的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當、脾胃虛弱有關。飲食不當,如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疳瀉。脾胃虛弱,則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被充分吸收,從而導致大便稀薄、色黃、臭穢。
疳瀉的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為主。常用中藥有山藥、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大棗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
疳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注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疳瀉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長們應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一旦發現孩子有疳瀉的症狀,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