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被封杀的社会摇,现在竟然被万人追捧,他究竟做对了什么?

六年前被封杀的社会摇,现在竟然被万人追捧,他究竟做对了什么?

6 年前,海边骂 “低俗” 被批影响青少年正常认知,起今被封杀的 “社会摇”,可能压根想不到自己可以突破文化圈层,以 “科目三” 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圈。

2018 年,主流媒体从未对 “社会摇” 进行大规模批斗,直到某专家称 “社会摇” 会给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造成认知上的不正常。4 月 3 日,还曾因批 “社会摇” 等低俗视频,宣称 “驱散了你的诗和远方”,甚至在某短视频平台进行全面封杀。这一年,“社会摇” 被置于与正常 “诗和远方”、理想健康成长完全对立的位置,变成一种彻彻底底的有害 “毒瘤”。

6 年过去,“社会摇” 依旧展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在谷底未曾沉寂,反而越发壮大。到 2020 年,“社会摇” 第一次以 “科目三” 的名头在主流文化圈层崭露头角。其中,广东人公布 “科目”,他们自我调侃说,真正的广东人必须要像考驾照一样考 “科目三”。一时,“科目三”“五十摇” 等渐渐走红,“五十摇” 作为广东人 “第三科目”,经常与一种舞蹈相关联,出现在各种梗的条目中。“科目三”“五十摇” 带着 “社会摇” 进入了大众视野。而到了 2020 年乃至最近,“科目三” 已经几乎彻底被纳入主流文化圈,“科目三” 盛行,席卷全国,还登上了拉丁舞世界冠军的舞台表演,被俄罗斯和文嘉霸雷舞团呈现,呈现出一种让人震惊的 “一统天下” 之势。

为什么当初 “社会摇” 会被逼入绝境?为什么即便如此,经历了封杀,“社会摇” 还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存活?为什么以 “科目三” 为载体的新式 “社会摇” 又会在当下突然爆火?“科目三” 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许多问题纠缠着不了解 “社会摇” 的人。并且在我看来,现在被主流接纳并被大肆传播的 “科目三”,正面临着和六年前一样的危机,再度被大范围讨厌,甚至可能会被抵制。这是我 “梗生蛙” 系列的第六期视频。今天,我想深挖 “科目三” 及其背后近二十年的历史,讲清楚这个 “梗族群” 存在的特殊时代意义、可能的未来结果,以及回答我上面提出、大家可能会产生的疑问。

要讲清楚 “科目三”,我们必须要先搞清楚为什么其背后的 “社会摇” 曾面临被大范围抵制的困境。而这段曾经的历史,也是我会说 “科目三” 正在面临同六年前一样被抵制危机的原因。

可能很多朋友在一开始看到开头主流媒体说 “社会摇” 会影响青少年认知、会 “驱散社会的诗和远方” 的说法时,会觉得非常离谱。但在当时,不无道理。首先,不同但情形相似,当时的 “社会摇” 也处于和现在 “科目三” 一样的受关注状态。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因跳 “社会摇” 吸纳几千万粉丝的博主。在当时,“社会摇” 从一种现场及网络传播的舞蹈,迅速有了热度,只要你来扭一扭,就有人送礼物、给关注。一开始还相安无事、风平浪静,很长时间它们都在主流视野之外。导致几个千万粉丝 “社会摇” 博主出现时,很多人还会诧异:“这是谁?怎么这么多粉丝?究竟是谁在关注?” 但很快,大批量博主嗅着流量的味道涌入,从众模仿、博眼球,让 “社会摇” 市场快速饱和、内卷加重,导致简单的 “社会摇” 已经无法吸睛。但前人吸粉赚钱的 “吸金效应” 还在,旧套路已经饱和,于是各种 “整活” 开始频繁出现。一开始的 “整活” 也就是只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场所,用不同道具融入跳 “社会摇”。但很快,这种 “整活” 也开始饱和。无下限炒作开始出现,他们开始用各种逆天口号作宣传,站在别人车上跳,跳完就逃,在直播中互骂,有些还线下约架。2018 年 2 月,博主 “华梦” 因为发了自己录制的 “社会摇” 视频,被博主 “入母” 发现,“入母” 说这是在抄袭自己女儿,两人开始争执。刚开始只是互骂,后来直接演化成线下约架。他们会聚了 100 多号人在永和大桥附近,而大多参与斗殴的人都是未成年人。这种制造高流量氛围的行为,冲破了原本相对平静的 “社会摇” 圈子,进入了主流视野。又出现了多起类似的自身乱象,很快它就成为 “低俗”“无下限” 的代表。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 “社会摇” 会背负这样的骂名,并在被全面封锁后陷入沉寂。

但如果我们理性去看,你会好奇,这些自身乱象是 “社会摇” 这个舞蹈本身的问题吗?这个动作是一种诱导犯罪的信号吗?显然不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边缘之处的浮躁心态以及因为财富冲击而变得逐渐疯狂的人心,而 “社会摇” 不过是一种无害的载体。但在和这种现象高度绑定后,结果就只能由它来承担。现在的 “科目三” 也正处于同样一种境地,这仿佛是一个有趣的轮回。6 年后,曾经沉寂的 “社会摇” 改换形式成为 “科目三”,但这次 “社会摇” 虽然少了很多与乱象直接的关联,但过度商业化的强烈气息,导致出现过度饱和状况。博主的竞相模仿,各个商业活动都要来一段 “整活”,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的态势,和 6 年前如出一辙。而上春晚,更是这一饱和状态的高峰。我觉得这看似是 “科目三” 的热度巅峰,但同时也是它被厌恶的巅峰。在被过度消费和炒作后,“科目三” 正被越来越多人反感。虽然它现在还没有和社会乱象关联,但结果可能相通,它再次变成一种单纯为了博眼球与吸流量的工具。6 年前,浮躁的人心与直接的乱象把 “社会摇” 推向了谷底,而这次,商业的高饱和利用再一次把 “科目三” 推向谷底边缘。可以想见的是,在春晚后,“科目三” 可能会面临大规模的厌恶,进而在被利用殆尽后,走下历史舞台。但与前一次相同的是,这是 “科目三” 本身带来的这种厌恶吗?最根本的原因是商业的无节制利用以及高强度过饱和出现,但结果也只能由它来承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如今的 “科目三” 正面临 6 年前一样的危机,即便这个结果并非它自己造成的,也并非是创作出它的群体的本意,但不可避免的是,“科目三” 已经在走向又一次消亡。

而我之所以要分析清楚这些,只有一个目的,让大家把 “社会摇” 及 “科目三” 这种舞蹈,从最终由商业与浮躁人心导致的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回到 “社会摇” 本身,回到它们最初诞生的地方,回到最初创造出它的底层群体身上去。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在谈真实的 “社会摇”、真实的 “科目三”。

如果我们抛开过度商业、高饱和高频次出现导致的厌恶以及个人喜好的因素,从历史角度看,你会发现 “科目三” 及其背后的 “社会摇” 以及之后的发酵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圈层对撞的例子。当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圈层接触时,因为世界观不同,互不理解,又因为亚文化圈层本身相对弱势,理论上最终有两个结果:要么被改造接纳,要么被打压消失。但许多时候,打压消失才是常规结局。这也是为什么开始我就说,在上春晚达到饱和巅峰后,“科目三” 就可能迎来被主流厌恶的巅峰,进而被主流打压消失。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上一个被主流文化打压消失的亚文化是 “杀马特”。

“社会摇” 的历史不长不短,它原则上起源于 1980 - 1990 年左右的迪斯科,走向民间后变种成小镇青年们的一种自娱自乐方式。在民间有一个漫长的发酵成长过程。2010 年开始在网络上初步流行。在 “社会摇” 还在小范围传播时,“杀马特” 已经是影响力较大的亚文化形式。2007 年左右,非主流文化初步兴起,之后很快便如火烧燎原之势,在农村及小镇青年之间传播开来。到 2009 年,在 “残血”“狂少” 等各种非主流家族壮大,其中造型最为夸张的 “杀马特” 家族规模最为庞大。因为这段非主流文化现象,又被称为 “杀马特文化”。不知道在座各位当年有没有当过 “杀马特” 网民,或者做过 “杀马特” 的造型?但很快,2010 年随着互联网发展,“杀马特文化” 被迫进入主流视野。爆炸的头发、亮眼的发色、花哨繁琐的衣饰装饰,让主流文化圈从第一眼就产生了对它的反感。很快,这种反感急剧激化,一场针对 “杀马特” 的围剿迅速展开,它被骂 “低俗”“媚俗”。一些 “杀马特” 在现实中甚至会被殴打、排挤,工厂老板也勒令他们变回原样,否则就辞退。在网络和现实的双重围剿下,“杀马特” 群体衰败。2013 年,在主流文化的压制下,“杀马特” 走向衰落。

但十年过后,人们再度回望过去,却发现一个荒谬的事实:除了在视觉上可能冒犯你,“杀马特文化” 有过对社会任何方面的伤害吗?人们翻来覆去地想,都找不到一点。因为 “土” 并不是罪过,我们不喜欢,也不意味着对方应该消失。而当初那种打压、排斥,也不过是因为对对方世界的一无所知,并把自己的生活准则以及审美,当成了理所当然的唯一准则、绝对真理。“杀马特文化圈” 中的人,许多都是进城务工后不知如何融入城市的农村或小镇青年,他们在城市边缘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存活。他们之所以选择 “杀马特文化” 的形式,也不过是对自己的一层伪装,一种对流水线般平淡生活的抵抗,通过奇装异服在被扁平化的流水线上找寻自己真实存在的特殊性,找到还活着的位置与意义。在夸张的外表包裹下,是他们脆弱敏感的内心。他们试图通过外表的张扬,掩盖自己的脆弱渺小,通过这种夸张的形式去达成一种现实目的:虽然我人生地不熟,不是城里人,但我不好欺负,老板你也别想拖欠工资,我也有同样外表看着就不好惹的兄弟。一个个农村、小镇青年试图通过包装让自己强大起来,并在异乡找寻彼此的认同与链接,组成各种非主流家族。只要我们穿着类似,在刚踏入的城市里,我们就不会孤独。

但许多时候,主流文化并不会去了解亚文化群体的生活细节,只知道它冒犯到了自己的眼睛,于是就展开了一场针对 “杀马特文化” 的大范围围剿,却没想到,自以为正确的行为,不过是一场出于傲慢与偏见、缺乏理解的闹剧。只要这个群体一直存在,只要他们没有完成全体人生命运的集体转换,那这种亚文化现象就永远不会断绝。因为任何群体,无论主流还是亚文化群体,对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都会在自己所处经济地位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这也是亚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根基。

“科目三” 背后的社会亚文化圈也是如此,同样是小镇、农村青年及欠发达地区兴起的亚文化现象。在出现、走入主流视野后,也经历了和 “杀马特” 完全一样的历程。2010 年开始在互联网崭露头角,到了 2018 年就迎来了一场大批判,就像我开头所说的那样,被贬低为 “低俗”“下流”,危及 “诗和远方”,甚至一度被全面封杀。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 “社会摇” 当时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关联的原因,但本质上我们要明白,这不是 “社会摇” 本身导致的结果。“社会摇” 只是一种舞蹈形式,有点土、有点俗,但并不具有任何危害性。和 “杀马特” 不同的是,“社会摇” 因为并不需要在外表上做很多引人注目的张扬打扮,只需不断改进和升级舞蹈技巧、动作等,它形式更加丰富,就有了更多不同变种与重新崛起的机会。于是在三四年的沉寂后,它再度成功改名换姓,去除了被过度批判的 “标签”,以 “科目三” 为主题,用全新的舞蹈模式、更复杂华丽的动作,但在洗脑的 BGM 伴随下,再度突破主流圈层壁垒,来到大众视野中央。

但 “科目三” 这次的爆火,已经和之前的性质有所不同。即便都是在亚文化圈层爆火后,突破到主流圈层,产生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圈层的碰撞,最终因过度饱和导致主流的厌恶,自身状态逐渐走向没落的路上,但这次的 “科目三” 依旧显示出了特殊的状态。相较于 “杀马特” 以及六年前的 “社会摇”,它受到了更高的关注。这次爆火的夸张程度,或许连 “社会摇” 和 “杀马特” 都想不到。“科目三” 不仅突破了圈层,甚至还被主流商业大肆利用,变成一种传播到国外的文化现象,被网友调侃为 “新型文化输出模式”。这一方面显示出主流文化圈层的包容度正在被拓宽,这是好事,亚文化圈层的破圈已经可以被容忍到走上这样的高度,这不多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与六年前 “社会摇” 以及十几年前的 “杀马特” 出现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动。

在这种特殊的变动下,年轻人选择助推 “科目三” 爆火。因为 “科目三” 背后的 “社会摇” 内核并没有太多变动,只是表演形式和载体有所更新,但基本还是有着和 “杀马特” 一样的内核。很多人依旧觉得它很 “土”,为什么你会觉得它们 “土” 呢?就是因为创造它们的人大多来自草根,来自中国乡村,来自不被理解的边缘。对于他们来说,最初创造这些,就是和 “杀马特” 一样,是为了彼此凝聚。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乡差距加大,小镇青年们时刻都感受着城市冲击带来的不安感,那种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的自卑感,始终笼罩着他们。而 “杀马特” 和 “社会摇” 就是他们用来彼此凝聚、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为什么 “杀马特” 和 “社会摇” 每次出现,参与人数众多,通过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让彼此形成连接,找到归属与安全感,这就是最初的目的,并在逐渐演化的过程中,达成一种对自我的释放,一种对城市主流文化的对抗。主流文化中的那种压迫感是如此强大,亚文化圈层必须要彼此凝聚才能够抵抗来自主流文化中那种单一维度的评判标准,比如你赚不到钱、发不了财、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你就是个失败者,你的生活就不值得过。由于他们表达形式有限、经济基础有限,就只能采用最直接的摇摆、最简单明确的方式来让彼此凝聚。

再看 “科目三”,虽然说它有一定标准也有难度,但你会发现它本身并没有太多复杂的动作,相比其他舞蹈,其难度大大降低,于是模仿就成为可能。但到现在为止,“科目三” 本质上依旧与六年前火爆的 “社会摇” 没有太多不同。“科目三” 在当下能够被主流吸收、被商业化利用并走出海外,没有被快速抹杀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变了,年轻人变了。这种变动导致 “社会摇” 原本用来彼此凝聚、反抗主流单一价值(关于成功标准)的精神内核,与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不谋而合。在十几年前 “杀马特” 走红时,年轻人还没有这种普遍需求,因为那时一切欣欣向荣,主流文化圈有着强大的自信、优越感,“中心情节” 极为严重,认为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人人都追求成功,成功的经济状况带来了这种对边缘的漠视。人人忙着追求成功,根本没人愿意去了解这个亚群体的失败与痛苦,而你冒犯到了我,你就必须被抹杀。在六年前 “社会摇” 出圈被围剿之际,人们也还在经历着所谓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中心情节” 受到冲击,但依旧强大,结果不出所料。但在精神趋于宅化、内卷加剧、疲惫感蔓延的当下,那种单一维度的成功价值观带来的 “中心情节”,已经变成越来越多年轻人批判的对象。他们想要反抗,而自带对主流文化反抗属性的亚文化,就成为了他们选择的对象。

所以你会发现,这几年类似现象特别多,“三梦奇缘” 等也会突然出圈,被追捧。年轻人开始用戏谑的方式对抗生活的枯燥乏味,对抗那种强烈的人生无意义感。在 “好玩”“洗脑”“土嗨” 的背后,还藏着一种放纵式的发泄,一种 “我就要把你看不惯的亚文化圈捧红,借此反抗世俗化那种假正经和早已过时的价值体系,反抗单一维度的成功、体面、高雅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压抑人性的规训.

相关阅读

365bet体育在线比分 Android VS iOS:哪个操作系统更适合开发者?**

Android VS iOS:哪个操作系统更适合开发者?**

365商城怎么下载 魔塔圣水什么时候用?

魔塔圣水什么时候用?

幸运彩票APP下载365 “荏”字是什么意思?正确读音、注音及书写笔顺详解

“荏”字是什么意思?正确读音、注音及书写笔顺详解

365bet体育在线比分 【总裁】玛莎拉蒂

【总裁】玛莎拉蒂

幸运彩票APP下载365 如何将公司名称改成带有‘集团’字样?操作步骤和流程解析

如何将公司名称改成带有‘集团’字样?操作步骤和流程解析

365bet体育在线比分 瓦伦丁(Wurenbacher)啤酒好喝吗

瓦伦丁(Wurenbacher)啤酒好喝吗

幸运彩票APP下载365 微信收款新功能!手机能当扫码枪用了

微信收款新功能!手机能当扫码枪用了

幸运彩票APP下载365 丫米厨房上海

丫米厨房上海

365商城怎么下载 手机改装车app软件排行榜TOP10推荐

手机改装车app软件排行榜TOP10推荐